槟榔

槟榔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槟榔
拼音拼读
bīng láng
药材别名
槟榔子、大腹子、宾门、橄榄子、青仔、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玉
英文名称
areca-nut
功效分类
驱虫药
药用部分
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成熟种子。
动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茎干直立,不分枝,叶丛生于茎顶端;羽状复叶,叶轴三菱形,具长叶鞘。花单性同株,肉穗花序生于最下部叶的叶鞘束下,多分枝,成圆锥状,苞片大,佛焰苞状,雄花小而多,无柄,生于分枝的上部,萼片3,极小,花瓣3;雄蕊6枚,退化雄蕊3枚;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生于分枝的下部,萼片及花瓣各3,退化雄蕊6枚,子房上位,1室。坚果。
产地分布
槟榔均为栽培。分布于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
冬、春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去果皮,取出种子晒干。
药材性状
扁球形或圆锥形。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一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温。归胃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驱虫、消积、下气、行水。属驱虫药。
临床应用
槟榔用量3~9克,煎服。用治绦虫、蛔虫、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驱绦虫、姜片虫:30~60克。
药理研究
槟榔有驱虫、兴奋胆碱受体、抗病原微生物、抗高血压、抗癌的功效与作用。
化学成分
槟榔种子含总生物碱0.3%~0.6%,主要为槟榔碱,及少量的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硬脂酸、肉豆蔻酸、左旋表儿茶精、鞣质、原矢车菊素A-1等成分,大多与鞣酸结合形式存在。还含鞣质约15%,内有右旋儿茶精,左旋表儿茶精,原矢车菊素A-1,B-1和B-2以及称为槟榔鞣质A、B的两个系列化合物,这两个系列均系原矢车菊素的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五聚体。
使用禁忌
气虚下陷者禁服。
配伍药方
1.治诸虫在脏,久不瘥者:槟榔(炮)15克为末。每服6克,以葱、蜜煎汤调服3克。(《圣惠方》)
2.治蛔虫攻痛:槟榔60克。酒二盏,煎一盏,匀二次服。(《食物本草》)
3.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槟榔、半夏、砂仁、萝卜子、麦芽、干姜、白术各6克。水煎服。(《方脉正宗》)
4.治心脾疼: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5.治聤耳出脓:槟榔研末吹之。(《鲍氏小儿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北豆根 běi dòu gēn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天仙子 tiān xiān zǐ
解痉、止痛、安神、定喘。属安神药下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剑花 jiàn huā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防风 fáng fēng
发表、祛风、除湿。属解表药下分类辛温解表药。

菊苣 jú jù
清肝利胆、健胃消食、利尿消肿。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紫苏叶 zǐ sū yè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高良姜 gāo liáng jiāng
温胃止呕,散寒止痛。属温里药。

荷叶 hé yè
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关黄柏 guān huáng bò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土荆芥 tǔ jīng jiè
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活血消肿。属杀虫止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