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荆子

蔓荆子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蔓荆子
拼音拼读
màn jīng zi
药材别名
荆子、蔓荆实、蔓青子、万荆子
英文名称
Viticis Fructus
功效分类
辛凉解表药
药用部分
马鞭草科植物蔓荆Vitex trifoliaL.的成熟果实。
动植物形态
灌木,稀为小乔木。小枝四棱柱形。叶为3小叶的复叶,有时有单叶,小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密被粉白色短茸毛,叶柄极短。圆锥花序顶生,花萼钟状,果后增大,常在一侧撕裂;花冠蓝紫色,先端5裂成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以中间的裂片最大;雄蕊4枚,伸出花冠外;子房球形,密生腺点,花柱外伸,柱头2裂。核果球形或倒卵形。花期7~9月,果期9~11月。
产地分布
生于平原、沙地、河滩、溪畔及灌丛,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
球形,直径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粒。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辛、苦。归膀胱经、肝经、胃经。
功效作用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临床应用
用量5~9克,煎服。用治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药理研究
抗微生物;镇痛;抗炎;降血压;抗凝;祛痰;平喘;抑癌;抑制肠管平滑肌;延长常压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药理实验表明,蔓荆子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脂肪油、黄荆素,并含紫花牡荆素、穗花牡荆苷、木犀草素、β-谷固醇、对茴香酸、棕榈油酸、微量生物碱和维生素A等成分。
使用禁忌
胃虚体衰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感冒头痛:蔓荆子、紫苏叶、薄荷、白芷、菊花各9克。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外感风热头目痛,神经性头痛:蔓荆子9克,桑叶,菊花、薄荷、白芷、荆芥子各9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肺热壅盛,痰嗽喘急:蔓荆子(去白皮)、大黄(锉)、威灵仙(去土)、天麻各30克。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6克,蜜酒调下。(《圣济总录》蔓荆实散)
④治偏头痛:蔓荆子10克,甘菊花8克,川芎4克,细辛3克,甘草4克,白芷3克。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每日3次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北豆根 běi dòu gēn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天仙子 tiān xiān zǐ
解痉、止痛、安神、定喘。属安神药下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剑花 jiàn huā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防风 fáng fēng
发表、祛风、除湿。属解表药下分类辛温解表药。

菊苣 jú jù
清肝利胆、健胃消食、利尿消肿。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紫苏叶 zǐ sū yè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高良姜 gāo liáng jiāng
温胃止呕,散寒止痛。属温里药。

荷叶 hé yè
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关黄柏 guān huáng bò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土荆芥 tǔ jīng jiè
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活血消肿。属杀虫止痒药。